新闻中心

我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要闻

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80后教授 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时间:2022-04-19   浏览:

“致力于服务社会”,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笑钦教授已带领团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项,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产生经济效益近2亿元。4月18日,《浙江日报》人物版对张笑钦教授多年来的执着坚守和奋斗拼搏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国际顶级杂志接连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拿下浙江省青年科技英才奖……过去两年,我院院长张笑钦教授的科研产出“开挂”。虽然常常与冰冷的机器和数据打交道,圆圆脸的他却亲和力十足。当论及成就和贡献时,他总是“嘿嘿”笑着:“没什么,不说个人,说说大家,都是团队的功劳!”

 

  谦虚低调、踏实肯干,这是院长张笑钦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迄今为止,院长张笑钦教授已带领团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项,产生经济效益近2亿元。

创造性的研究充满激情

  张笑钦硕博均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他与计算机视觉的“不解之缘”,还得从兴趣特长谈起。

 

  张笑钦自小数学特别好,小学、初中都曾在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他本科阶段选择了中南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尤其在写毕业论文《人脸特征定位》时,被计算机视觉与人机交互的研究深深吸引,从此长期主攻深度学习技术运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

 

  回望多年的科研经历,尽管常常会遇到失败,但张笑钦总是及时反思失败原因,不断地在失败中求成功。

 

  2005年开始探索研究“视频目标跟踪”项目,从最初的精准分类到技术层面的细节分析,张笑钦和他的团队攻克了无数难题,虽也曾饱受质疑,但他们坚持下去的初心始终没有动摇。

 

  张笑钦表示,失败是常态,成功正是来自于不断的失败,做科研需要这样的心态。去年11月初,张笑钦参与的团队科研项目“视觉运动模式学习与理解的理论与方法”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研究工作枯燥苦闷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张笑钦连连否认:“过程很艰辛,但我们觉得很有意思,大家都是在自主地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会苦闷,而是有激情的。”

装上“眼睛”让机器人智能决策

 

一台长得像“大白”的机器人驻守在门诊大厅,为患者导诊,进行防疫宣传;另一台转动灵活的机器人正背着药箱和消毒水箱,进行医药配送、地面消杀和清洁……目前,在一些医院里,医护人员的部分工作已经交给5G智能医护机器人。

 

院长张笑钦教授常说:“要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这也是他和团队成员不懈的追求。长时间以来,让计算机能看、能听、能说一直是团队的目标。再聪明的机器人,背后是更加聪明、活生生的人。院长张笑钦教授介绍,一旦掌握了周边环境变化情况,机器人就能进一步实现智能决策和自主行为。给机器人装上“眼睛”之后,它将更好地服务百姓日常生活。

 

比如交通监控,这双“眼睛”能够迅速发现异常行驶的汽车轨迹,并及时报警,大大减轻民警的劳动强度,解放大量的纠违警力,又能为抢救伤员等重要事项赢得宝贵的时间。

 

再比如,近年来,“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之风盛行,通过“智能眼”就能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管。而这个神奇“智能眼”的核心技术,正是出自张笑钦和团队研究的“视频运动目标识别跟踪”项目。

 

“致力于服务社会”是院长张笑钦教授与团队的共识之一,在他们看来,科研成果只有实现了应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我们只要设定好一个目标,就朝着这个目标往前走,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克服困难,哪里有痛点我们就解决痛点,哪里有需求我们就满足需求。”张笑钦说。

 

疫情期间,院长张笑钦教授与团队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防疫系统”,通过共享校园大数据、市民卡健康码等数据平台和人脸识别,打造非接触式体征识别与统计管理方式,并结合人流高峰与日常管理多重场景模式,实现无接触体温检测,精准掌握风险点,在降低防控成本、减少感染风险的同时,行人通行效率提高了70%。

 

 

文章转载至温州大学公众号

来源:浙江日报,记者:叶小西、共享联盟青春温州站:金品轩

责任编辑:陆泓恺

审稿:杨成午

终审:付志义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技术支持:捷点科技